YouTube頻道: https://goo.gl/WJtqJn

FaceBook粉絲團: https://goo.gl/ES8o1w

YouTube頻道與Facebook粉絲團的頁面有影片可以觀賞,不想閱讀文字的朋友傳送門在這裡!

 

 

----------

標準字的「標準」從何而來,是人為的還是約定成俗的;既然有標準的,那麼就有「非」標準字,也就是「異體字」。我們來簡單的討論標準字與異體字的定義及其內涵。

 

壹、標準字

中文標準字包含「正體字」和「規範漢字」,兩者雖然都是政府規範、官方推行的字體,但正體字的標準字是繁體字,規範漢字的標準字是簡體字,仍然是不一樣的。

 

一、繁體字

繁體字的定義,指的是在使用中文的地區,使用「非」簡體的中文文字,例如台港澳;會有繁體字的稱呼其實是因為簡體字的推行,不然我們其實不會特意去為了我們寫的字命名,就說我在寫字就好了。

既然會被推行成標準字,那兩種文字都有突出的地方。繁體字的優點像是閱讀唐宋明清古文典籍的障礙度小,在識字方面沒有什麼大問題,但是在古文詞彙的理解上仍然依靠個人文化造詣

繁體字的辨異性較強,它一個字的意思相對而言比較少,對於意思還是比較容易的釐清的。

 

二、簡體字

簡體字的定義是對漢字進行簡化的文字,詳見《通用規範漢字表》。

簡體字也有它的優點,像書寫速度快、學習速度快、學習與使用的人口基數大,這些都使得簡體字便於傳播,且使初學者在學習時比較沒有隔閡,也比較容易上手。

很多人是以「簡繁轉換有錯別字」為出發點去批評簡體字,然而我們在試驗的時候發現,日常生活的詞語已經有所修正,並不構成太大的問題,例如:「并列」和「合并」在簡體字中是一個字,但是簡轉繁是「並列」與「合併」。

為了更精確的判斷我們拿〈史記.秦始皇本紀〉李斯說服秦始皇焚書的那段:「五帝不相復,三代不相襲……若欲有學法令,以吏為師。」這段中有5個錯字,分別是「復」便成了「複」、「并」便成了「並」、「誇」便成了「夸」、「黨」便成了「党」、「卜」便成了「蔔」。

由於「並」這裡有出現簡轉繁的偏差,可能是上述日常生活的簡轉繁修正的是「詞語」,所以有些古文的詞語並沒有修正到,但整體而言,日常生活已經是夠用了。

 

三、文化與文字簡化

很多人因為簡體字的出現,就說「簡化是文字必然的趨勢」,但其實不是,不然我們簡化簡了兩千多年,還剩下幾劃?其實在漢代的時候就已經有漢代草書了(唐代的草書才是大部分人認知中的「草書」),如果簡化真的是趨勢,那就都寫漢代草書就好了不是嗎。

還有,我們很明顯的發現,當一字太多義的時候辨異性會很差,新增部首用來明確其義是很棒的方法,例如「昏」到「婚」,「昏」是結婚的婚的本字,原意就是在黃昏結婚,為了更清楚意義,才加了「女」字做部首。

文字簡化雖然不一定是趨勢,但是簡體字絕對不是比較沒有文化。關於寫繁體字是不是比較有文化,和繁體字是不是比較優美這兩件事,真的是看個人。首先簡體字是有找以前的字體或草書字形來背書的,只是那個字到現在不是我們常用的文字而已,例如簡體字的衛寫作「卫」,是來自甲骨文的字;至於優不優美這件事,真的是看寫字的人……

 

 

貳、異體字

異體字指的是非正體字,指的是讀音、意思相同,但字形不同的字。異體字又可以細分為「狹義」異體字和「廣義」異體字。

 

一、狹義異體字

「狹義」異體字指的是只有字形不同,而讀音、意思、用法「完全」相同的字,例如「艷」和「豔」雖然字形不同,但是用法是完全相通的。「狹義」異體字內又可以區分為「俗體字」和「部分避諱字」兩種。

 

(一)俗體字

俗體字的俗,指的就是民俗是俗,是官方標準字外,大家約定成俗的寫法,例如把「亞」寫成「」,這樣也算是俗體字。

很多人以前在寫簡體的時候,都會有一個小疑惑是,有兩種簡體,到底哪種才是對的?其實都可以。例如「個」有「亇」和「个」兩種寫法,「个」是簡體規範漢字,所以不是異體字,而「亇」是繁體俗字,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為了手寫快速的簡寫,大家如果還有去傳統市場買菜,會發現通常市場寫的是這個「亇」。

俗體字仍然是相對於「標準字」的,所以每個時代的俗字會有所變化。例如古代的「喫」才是喫飯的本字,而「吃」的原意是口吃之義,所以「吃」是「喫」的俗字;但是在現在繁體的標準字是「吃」,所以「喫」就自然而然的變成俗字了。

 

(二)部分避諱字

避諱是因為尊敬而不直稱長輩、聖人和皇帝的本名,所以採取改字或是減少筆畫,由於這裡是討論「狹義異體字」,所以這裡只討論「減少筆畫」的避諱。例如宋朝時特尊孔子,所以在有些宋版的書上,孔子的本名「丘」會少掉左邊的直劃。

 

二、廣義異體字

「廣義」異體字,指的是字形不同,而讀音、意思、用法「部分」相同的字,有可能只有在某一個詞才會通用。廣義異體字也可以分為「錯別字」和「部分避諱字」兩種。

 

(一)錯別字

錯別字是以標準字為基礎,與標準字筆畫、字體上有所不同的字。假如你在考卷在把「指揮」寫成「指麾」那你會被圈起來,這就是錯別字,但其實這樣大部分人都看得懂。

既然錯別字是以「標準字」為標準,那麼錯別字也就有和俗體字一樣的問題,就是每個時代的異體會有所不同,在早期是對的字,到現今也有可能是錯的,例如指揮一詞,在《四部叢刊初編》本中印刷的字皆是「指麾」,可見「指麾」在當時才是標準字,而「指揮」是異體字。

 

(二)部分避諱字

上面有提到,避諱除了減少筆畫,另外的辦法還有「改字」。例如三蘇為了避其祖先蘇序之名,而改「序」為「說」或「引」,但由於只有在贈序類有這樣的用法,「序」並非因此完全和「說」通用,所以這樣的避諱使屬於廣義異體字。

 

 

綜觀全局來講,官方在推行統一文字上很有影響力,但這不代表沒有其他字體,因為官方文字多只限定在於公文與考試,而無法限制民間。除了官方文字有其標準外,從俗體可見,文字是有約定成俗的成分在,所以當你寫錯字的時候,想辦法說服一群人跟你一樣寫錯字,那就不會有人說你寫錯字了,例如「鬼計多端」本來是錯別字,但在2016年《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》變成了「標準字」。

 

 

----------

 

YouTube頻道: https://goo.gl/WJtqJn

FaceBook粉絲團: https://goo.gl/ES8o1w

arrow
arrow

    bllzhd20180119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